7月7日上午,第十一届江苏书展在苏州拉开帷幕。书展期间,由河海大学出版社推出的《江苏“十四五”农村水利规划》丛书正式对外发布。
江苏地处我国东部,滨江临海,河湖众多,水系发达,是全国唯一拥有大江大河大湖大海的省份。全省平原面积占68.8%,丘陵山区占14.3%,河湖水域占16.9%,素有“水乡”之称。由于河湖面广量大,治理管理任务重、压力大,又因江、淮、沂、沭、泗诸河约200万平方公里客水过境入海,历史上一直是洪、涝、旱、渍、风、暴、潮灾害频发的多灾之邦,水多、水少、水脏、水浑问题一直伴随着江苏水利发展。
新中国成立以来,江苏开展了大规模的农村水利建设,特别是 “十三五”以来,认真贯彻“节水优先、空间均衡、系统治理、两手发力”的新时期治水方针,通过实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提档升级,推进现代农业提质增效;坚持城乡供水一体化,提升农村居民饮水质量;综合整治农村水环境,启动生态河道建设,打造美丽宜居水美乡村;全面深化改革,激发内生动力,不断提升农村水利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水平。全省农业抗灾能力、粮食生产能力、农村供水保障能力和水资源利用效率不断提升,为全省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,为建设美丽江苏、助力乡村振兴、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走在前列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为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及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,准确把握“强富美高”新江苏建设总体布局,为科学描绘农村水利现代化发展新蓝图,加快推进江苏农村水利高质量发展,更好地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实施,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,江苏省水利厅在系统总结“十三五”农村水利建设、改革与发展以及深入分析新形势、新要求的基础上,组织编著了《江苏“十四五”农村水利规划》丛书,形成“521”规划体系,即5个“十四五”发展专项规划、2个灌区建设中长期规划、1个灌区信息化方案,共8个分册。
《江苏“十四五”农村水利规划》丛书主编叶健作主题分享
水利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,江苏如何做好农村水利规划,发挥水利命脉作用,更好地为农民增收、农业增效、农村发展服务?《江苏“十四五”农村水利规划》丛书主编叶健举例介绍,灌渠在农村建设和改造中起到了很大作用,比如灌渠的体系建设、能力建设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的能力,而江苏灌渠建设的水平在全国一直处于领先地位。在这套丛书里,与灌渠相关的就达到5本书,其中2本书涉及大中型灌渠的中长期规划,还有2本书谈及在中长期规划的基础上,如何在“十四五”期间落实灌渠建设的具体举措。此次编委会又专门拟定了2021-2023年灌渠信息化的实施方案,这个方案对江苏大中型灌区在建设过程中,如何同时推进它信息化的改造和建设给出了自己的“答案”。
据悉,“十三五”期间,全省农村水利投入建设与管理资金444亿元,配套改造大型灌区21处、中型灌区56处,完成农业水价综合改革面积5437万亩。全省旱涝保收田面积达5847万亩,有效灌溉面积达6336万亩,节水灌溉工程面积达4330万亩,灌溉水利用系数为0.616,区域供水入户率达98%以上,水土保持率达97.82%。
规划到“十四五”末,全省旱涝保收田面积达6200万亩,有效灌溉面积达6550万亩,节水灌溉工程面积达4800万亩,灌溉水利用系数达0.625,区域供水入户率达99%以上,水土保持率达97.96 %。
《江苏“十四五”农村水利规划》丛书主编叶健接受媒体采访
为什么要把规划形成书籍?叶健表示,规划本身具有法律的传承,那么怎样将法律和行政规章中的一些规定,通过规划的体例进行落实?这就需要制定规划的目标,制定规划的指导思想,更主要的是制定规划的具体措施。换句话说,就是通过规划实现什么样的目标,通过什么样的途径去实现,通过哪些任务去实现,何时去实现,政府在实施规划的推进过程中还要采取什么样的举措,正是基于这些考虑,所以形成了这一套丛书。
“十四五”时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,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、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五年,对标高质量发展和水利现代化要求,全省各地农村水利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情况依然存在,建设、改革、发展的任务依然繁重而艰巨。
据悉,为加快农村水利发展、服务和支撑乡村振兴,2020年,经全面总结、充分调研、广泛协调,研究完成《江苏省农村水利条例》,并于2021年2月1日正式施行,为全省农村水利提供了坚实的法律支撑保障。为落实好条例精神,经江苏省人民政府同意,江苏省水利、发改、财政、农业农村、自然资源、生态环境、住房建设等七个部门联文出台《关于切实加强农村水利建设与管护工作的意见》,其各项目标与建设任务,均由本丛书各“十四五”规划作支撑。
本丛书结合新形势、新要求、新规定,构建了与现代农业农村相适应,功能齐全、布局合理的工程保障体系,职责明确、服务到位的运行管护体系以及规范有效、务实管用的行业监管体系,不断提升农村水利服务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民生的能力,可作为“十四五”乃至到2035年全省农村水利规划设计、工程建设、运行管理、改革发展的重要依据。(何海)